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獎勵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
磷酸鐵鋰(LiFePO4),或者簡稱為LFP,在它的晶體結構中,鐵與氧組成 FeO6 八面體,磷與氧組成 PO4 四面體,這些八面體與六面體按照一定規則構成骨架,形成Z 字型的鏈狀結構,而鋰原子則占據空間骨架中所構成的空位中[7]。相較于鈷酸鋰的層狀結構,LFP的空間骨架結構更穩定,鋰離子在骨架的通道中也能快速移動。同時,LFP的成分是非常廉價的鐵與磷,價格遠低于鈷。雖然LFP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它的儲能效果比鈷酸鋰要差一點,但它的穩定性和低成本迅速吸引了產業界的注意。美國的A123 公司靠著生產LFP,一度成為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的霸主。不過因為LFP的出現了問題,牽扯進了當時世界多家電池巨頭,一度鬧得人心惶惶,也造成LFP的推廣之路磕磕絆絆。即便如此,LFP這類材料在未來儲能領域,尤其是對低成本、穩定性要求高的應用中前景廣闊。
先有鈷酸鋰,后又有磷酸鐵鋰,古迪納夫 “鋰離子電池之父” 的稱號當之無愧。此時的鋰離子電池,早已成為各大電子消費品的主要組成,甚至連電動車也被囊括進了它的版圖。
備注:資料來源網絡,如需刪除,請聯系021-3358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