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歷時3天,900余人參加、兩年一屆的 “第19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及儀器展覽會(以下簡稱為:全國色譜會)”在福州落下了帷幕。
自1903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開創色譜法以來,色譜技術已經走過了110年。此間,色譜技術曾多次直接或間接獲得了諾貝爾獎,如1938年,德國庫恩用色譜法從維生素B中分理出B6獲得了當年諾貝爾化學獎;英國馬丁開創氣-液色譜法獲得了1952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斯特恩和摩爾研制出氨基酸分析儀獲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去年,而親和色譜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等。色譜也因其廣泛的應用吸引了眾多科學家投入其中。
據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玉奎院士的報告,自2010年開始,中國科學家在色譜領域所發表的文章已經超越了美國,而10年前該數字為831篇,很顯然中國已經成為色譜研究的大國。
但是,陳洪淵院士表示,“色譜研究曾是非常熱門的研究前沿,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從上世紀90年代后,色譜法已經相當成熟,在世界科研頂級雜志《Nature》、《Science》、《Cell》(注:以下簡稱為NSC)上,色譜研究論文數量顯著減少,1999年至今已在NSC上已經沒有發表過色譜研究相關論文。”
那如今色譜研究的熱點在哪?陳洪淵院士認為,“當前色譜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分離材料的研究。”這一點也在本次會返耐陡迓畚鬧械靡災な怠1收咄臣屏舜舜位嵋槭盞降?34篇論文,其中近三分之一即171篇論文研究的主題與分離材料有關。從分離材料的細分領域看,分子印跡材料及整體柱材料是大家研究的熱點,其中在171篇論文中,分子印跡材料研究39篇,占23%;整體柱材料研究45篇,占26%。
張玉奎院士在報告中說到,“分子印跡材料由于結構預設性、高效選擇性、環境耐受性等優勢,可以應用于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的分離,近年來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2012年,分子印跡相關文章發表數量已近1000篇,而10年前才不足10篇。就蛋白質分子印跡材料發展而言,其經歷了第一代3D印跡、第二代2D印跡及第三代Epitope(抗原決定基)印跡等。”
也正是有如此多的優點,整體柱材料的研究才得到色譜研究者的關注。
此外,在分離材料研究中,提及“納米”的次數為340次,而其中“碳納米管”被提及82次,“納米金”被提及43次,在此次的會議論文集中進行搜索,“液相色譜”被提及的次數為792次,“氣相色譜”被提及333次,“毛細管電泳”被提及194次,“離子色譜”被提及83次,“質譜”被提A?64次。可見,液相色譜依然是大家研究的重點,而從事色譜研究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多地涉及質譜研究。
不過,在此次全國色譜會上,我們看到更多的研究都集中于前沿科學研究,而與我們實際生活、生產相關的應用研究數量卻非常少。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分析化學學科主任莊乾坤教授都表示,“ 目前,我國科學家都熱衷于前沿科學研究,而對于應用性研究關注太少。總是先罷移淇梢越餼齙奈侍猁而不是針對問題去建立方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關亞風研究員告訴筆者,“目前,中國學術界以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為主的評價體系就造就了此種境況。就應用而言,十年前,各大儀器公司的開發應用方法的能力就超過了很
在此,我們也呼吁并希望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在關注前沿研究的同時,能投入到與我們生活及生產密切相關的應用研究中。